
“城市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当城市向上生长,我们已习惯了仰望高楼。当我们站在屋顶,不自禁开始追寻可呼吸的生态空间,渴望更丰富的城市体验。于是,建筑天际线交织成新的“第六立面”,成为城市意象的新立体拼图。
2023年,深圳市提出《深圳市城市第六立面提升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明确第六立面指市民在可到达的较高俯瞰点俯瞰城市时可感知的整体城市风貌,包括建筑屋顶(第五立面)、立面及周边场地、街道、空中连廊、开放空间等城市空间元素。《导则》根据提升对象提出四大建设目标:
>既是立面、也是场所。创新探索各类建筑屋顶的复合立体利用
>更加绿色、更加低碳。推广可再生能源、立体绿化,践行双碳承诺
>更高视角、更高颜值。提升顶部风貌,打造全景式高颜值深圳
>突出特色、深圳名片。凸显深圳高密的空间特色、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相比于第五立面“点”的改造,第六立面是“面”的统筹。它从城市公共视角和人的感知体验出发,以俯仰对话重写“可意象的城市”。这一人本视角,正是华阳国际贯穿始终的设计基因:主动营造城市、自然与生活的立体对话,让建筑的第六立面真正成为可游、可憩、可共鸣的“俯仰生活场”。
01 从仰视到沉浸
屋顶成为城市意象的倒影
当人们走到俯瞰点,城市视角从此不同。人与城市的关系,从仰视它到沉浸它,城市的认知维度便被彻底打开。第六立面以俯仰切换的视角重构空间主权,人们不再只在地面仰望,而是登顶沉浸其中,建筑天际线由此化为可触可感的立体场域。
清华大学研究院新大楼,响应深圳市“城市第六立面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叠合空间重构屋顶第六立面,以“空中视角”重塑城市风貌,提升城市整体魄力。
历时100余天,将屋顶转化为近1000㎡复合空间,打造一个集功能、生态、观景于一体的云端会客厅,通过全玻璃幕墙与镜面玻璃的设计,解决历史遗留的屋顶杂乱问题。这场高空美学实验的根基,早在建筑本体建设阶段就已奠定。

SIC深湾睿云中心,深超总首个大型TOD综合体,设计在屋顶打造免费开放的360°无边际城市观景台“天空之境”,目前中国唯一位于海拔超过350米的开放式屋顶平台。
项目突破传统超高层办公屋顶风格,采用独特的灰镜玻璃,周围环绕白色石材,营造出一种置身于高空之中的沉浸感。其自身也成为第六立面立足的俯瞰点,精英化的“顶层视野”被转化为市民可共享的城市认知方式,双向构建城市视觉对话。

02 从闲置到归属
屋顶空间公共化
闲置屋顶的重生,始于将其交还于人。第六立面以空间民主化重构人与建筑的关系,使用者不再是被动旁观者,而是空间的共建者与归属者。
合肥万象城Foodie Sky,万象城现分阶段实施焕新升级计划,位于L6层的屋顶花园是一期的改造重点,第六立面优化从屋顶的“点状”改造开始延伸。
项目的商业屋顶被改造为融合自然野趣与社交功能的“微度假地”,从被废弃的空间化身为市民打卡地,消费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被消解模糊,屋顶开始成为城市的生活场。

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从静默的楼顶空间,改造成生态的“天空农场”,打造具有高辨识度、风格多变的校园第六立面风貌,是环保与教育诗意的交融。
在有限条件下,设计创造出属于学生劳动体验的舒适空间,容纳从集体到个人的多样化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包括体验坊、水培基地、百草园、瓜果园、蔬菜园等多类种植活动,让校园教育空间流通、融合、向上发展。

03从封闭到开放
可共享的立体办公园区
建筑本身应是城市与人的媒介,真正的第六立面拒绝成为仅供远观的图景,它必须可抵达、可触摸、可参与。唯有以开放姿态重构场域精神,才能让建筑成为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厅。
龙华设计产业园,相比于其他封闭内向的办公建筑,项目全方位营造成互联互动的共享场合,致力于创造一个可呼吸的、自然生长的建筑和空间,突破建筑边界,融入城市肌理。
项目经二层连廊步道串联山林与北站社区,化身城市绿道的节点角色。首层、二层均设有挑台及观景视窗,再往上则是层层后退的阳台露台,提供360°环景视野,不仅可俯瞰龙华核心片区城市风貌,自身亦成为被俯瞰的第六立面节点。
向所有人敞开是第六立面的灵魂,龙华设计产业园将封闭办公体转化为会呼吸的城市聚场,证明开放的设计本身即是最好的邀请。

-
第六立面的本质,是将城市“剩余空间”转化为“人文空间”,华阳将持续以“向上的自由”为基准,为城市生活寻找新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