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化流动与在地性表达的交汇处,口岸建筑正经历从交通节点到城市文明载体的范式跃迁。
口岸建筑,城市的“第一眼”,既要应对人流物流的高效运转,也要传递城市的精神内核。这种功能与美学双重挑战,正是设计的起点。
华阳国际,作为口岸建筑设计的引领者,二十年,三所城市,四座口岸,从陆路到海路承载,从客运到货运流线,建构口岸建筑的设计体系,以功能为基础,以人文为底色,通过集约规划、流线优化等策略,对口岸设计迭代升级,为现代城市门户提供可复用的设计范式。
#深圳新皇岗口岸:在建的全国最大单体建筑,全世界最大陆路口岸建筑
#深圳莲塘口岸:深圳首个实现“客货一站式通关”的绿色口岸,深圳市首个全专业全流程的BIM设计项目
#中山新客运口岸:广东省最大水路客运口岸
#海口二线口岸(海口新海港和南港“二线口岸”(货运)集中查验场所建设项目、海南综合型寄递物流监管中心建设项目):海南自贸港重要陆路门户
01集约规划
从“散”到“聚”的空间魔法
口岸建筑容易陷入用地局促性与功能超载的矛盾,日均数万人次的通行需求需与安检、物流、接驳等十余项功能叠加,传统分散布局易导致空间割裂与效率损耗。
集约规划的本质,是以技术理性重构空间逻辑,让每一平方米承载多重价值。我们以“立体集成”为突破口,通过垂直分层、模块化重组与动态流量模拟,将离散功能转化为协同网络。
莲塘口岸,作为深港间最年轻的陆路口岸,设计通过旅检与货检竖向分离,高架桥系统无缝衔接城市交通网,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垂直交通核并非简单的立体叠加,而是通过BIM系统对日均8.6万人次流量的动态模拟,形成的三维交通拓扑结构。核心突破在于将传统水平展开的18项查验功能压缩至5层立体网络,使单位面积通行效率提升270%。


新皇岗口岸,将打造成为集辐射大湾区、面向世界的集出入境口岸、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活力公共空间于一体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口岸,高峰日预计可承载通关量30万人次,车辆1.5万次。
设计创造性地引入“垂直叠加、高度复合”策略,通过重构出入境大厅层、过境与非过境车辆层,以立体化的道路实现接驳交通与出入境车辆分离。


中山新客运口岸,对外联动出入境,对内链接大湾区城市群,承接中山会展中心的客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6大职能系统(海关、边检、海事、客运、商务局、公安)进行协同模拟,创造出"查验即通行"的流动空间。


02流线设计
从“堵”到“顺”的通关秘籍
口岸的通行效率是城市运转的脉搏,高峰期旅客滞留1分钟,可能导致周边路网拥堵30分钟。我们通过人车分流与流线分级优化策略,基于动态行为模拟精准预判通行需求,系统性消除流线交叉与节点拥堵。流线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让人与物的移动如算法般精确,将“等待”转化为“流动”。
新皇岗口岸将监管深圳50%的进出境车辆,设计以“快速到达,内部贯通“的区域交通策略,通过交通需求预测分析与各口岸通关数据分析,结合口岸垂直叠加的特殊性,科学制定不同类型车位数量,并采用深港“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创新合作查验模式,并预留后期更为便捷通关的查验模式可能性,提高口岸通关的便利性。设计通关路径,预计可承载高峰日通关量30万人次。

莲塘口岸创新采用“两地两检”“一站式”通关,实现15秒通关的效率突破,相对于传统通关,“一站式”通关将国检、边检、海关集合在一个闸口,通过一次人脸识别,或指纹识别、查验就可以通行,这是基于整个数据信息化系统才能得到的数据交换,增加了项目信息化设计的复杂程度。


海口二线口岸,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货物快速安检的迫切需求,建筑整体分为上下两层,使得其在保持狭长形态的同时,实现货物查验的快慢流线不交叉。将整车查验流线和装卸货查验流线分层设置,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设计考虑未来功能空间的弹性发展,通过立体叠加垂直化设计,预留充足的发展用地,具备突发港口封闭期间近2000辆货车临时蓄车功能。
03地标精神
从“孤”到“融”的城市名片
口岸作为文化过渡的阈限空间,作为城市精神的超级门户,需要功能与象征的共生。我们提出“空间叙事”理念,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建筑语言,通过结构与材料的创新,塑造兼具效率与记忆点的地标。
海口二线口岸,以“白浪平沙”曲线屋顶隐喻海洋文化,首层骑楼柱廊复刻南洋记忆,同时,首层拱廊结构作为承重体系,与二层轻透的膜结构差异互补,“下重上轻”,结构清晰,富于诗意,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协调统一。


中山新客运口岸,以岭南民俗元素“龙舟”为设计概念,提取百舸争流之势,以倾斜的形体、舒展的码头指廊、线性的立面构成,表现枢纽建筑的动感与速度,在不同角度呈现富有张力的视觉体验。

莲塘口岸,以双倾斜流线形曲面形体,在城市之中塑造独具韵律的光影立面,连接深港两岸。当技术理性与美学表达共振,建筑自然成为城市的精神锚点。
当空间效率转化为场所能量,当技术理性升华为人文关怀,口岸建筑超越功能主义窠臼,成为城市文明的书写者。未来,我们期待用更谦逊而创新的设计,见证通关系统的升级,见证城市与人的每一次相遇。